28/4/2012

真正的尋味時光

一個人要對抗整個社會發展,是極度困難的;可是,凝聚一群信念相同的人,力量就會增加。或許,可以反過來抗衡發展的巨輪。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小店的美好,本地有一個叫「香港小舖」的 網站,專門介紹各區的小店,既可按店舖類型去搜尋,例如:士多、文具店、糧油雜貨舖等等,還有區域搜尋功能,可以查看自己的所在地,哪裡有小店。而且,每 一間小店都有文篇報導他們背後的故事,好讓人們能知道他們的處境,繼而去幫襯。一分一毫的支持,可能看似微不足道,但多一個人支持,就是多一分力量,小店 才能在財雄勢大的連鎖店下繼續生存。 


(位於九龍城廣場對面的這間小店,它的芒果茶很好飲! 要多多支持!

不過,支持小店是一種違反常理的行為。關懷無家者的「平等分享行動」負責人Benson在一次買物資派發給無家者的行動中說:「幫襯小店,可能比到連鎖店買要貴幾蚊,但還是要幫襯小店,因為這樣,他們才能生存。」

可能會貴幾蚊,但換到的什麼?也許是不值錢、但買少見少的人情味。

我同事經常幫襯某一間粥店,老是叫同一款食物,有時甚至她不用出聲,伙計已經知道她想吃什麼。有一次,她跟朋友為了省錢,於是只要一碗白粥加一碟腸粉,她問伙計拎多一隻碗,以便分吃,當伙計拿碗來時,碗內竟然是一碗白粥!因為伙計不忍她吃得如此少,而且又見她平時經常幫襯,所以特別送給她。試想想,這種人情味會出現在連鎖店嗎?

有人情味的小店實在買少見少,所以有活動要尋找昔日小店風味,但如其等小店消失,然後再去緬懷,尋找過去的味道,倒不如現在就發揮消費者的力量,多支持小店,令他們可以繼續生存。舊有的風味,根本不需要尋找,因為它們就在你我身邊。

23/4/2012

捨。得

我不太抗拒用二手物品,無論是衣物,CD,書本,手袋等等,我都不介意用二手物,只要是整潔便可以。於是,近年我積極參加以物易物的活動,把家中不少用不著、棄掉又可惜,但仍新淨的東西跟人交換。

由網上的以物易物,到擺檔賣二手物,再到跟同事交換衣物和飾物,每次都要勞師動眾約人交收,或做物流搬餐死,其實有時都幾辛苦。


(與女同事交換衣物)

我的朋友問:「為何你喜歡以物易物呢?」

對啊,花錢買簇新的東西不是更好嗎?既是全新,又有滿足感,何樂而不為?但物慾無限,銀両有限,那麼我是不是為了省錢而轉攻二手市場?如果純粹為了省錢,我大可以淘寶去,既平宜又全新,頂多是手續麻煩而已。

我愛以物易物的原因很簡單,只是因為家中太多東西,而且它們根本未去到要扔的地步,如果硬要棄置它們,實在於心不忍,但又不會再用,如其放著發霉,倒不如替它們找一個愛惜它們的新主人。還有,我覺得無用的東西,可能對別人是極有用,同樣地,別人覺得要棄置的東西,可能我正好需要。有太多東西未屆天年便被送到堆填區,根本未被充份使用,便被驅離場,不是很可惜嗎?如果藉著互相交換物品這一個小動作,能省省錢,又可以減少堆填區壓力,那多好啊!
 
不過,我經常以物易物,又擺檔賣二手物,又捐東西到慈善機構,但為何家中仍是塞爆雜物呢?

我想是因為我心中的物慾還未消除,老是想透過購買和擁有去填補內心的空洞。因為心中不安全,所以就算明知那東西未必適合自己,但仍會「攞o左先講」,最後令家中積存的雜物數量增長,於是以物易物,長換長有。以為抓得愈多,就愈有安全感,但正因為能夠擁有太多,就不知道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看不清什麼是自己真正需要,內心更不安全。

在捨與得之間,我沒有學到任何功課。雖然得到很多華衣美物,但得不到「美」。

台灣美學大師蔣蘍認為,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仍然捨棄,那就是美。

我沒有修讀美學,可是我隱約覺得,美不是來自我們擁有多少,而是一些觸摸不到的東西,可能叫做態度,又或者是精神面貎,總的來說是一份雅淡恬靜,安穩而篤定的力量。

那是不可能由物質堆砌出來的。

唯有透過捨棄,學習選擇,才看清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知道自己是誰,到底在乎什麼。只取所需的,只要合適的,其餘的便不能操控我,我的心便自由了。



正所謂:捨得,有捨才有得。
 
我現時仍未做到簡樸生活啊,但這是我想要學習的功課。


相關文章:
快樂可以很簡單
Lost and found
尋寶記
以物易物 [pakingson]
Real beauty, Real me.
The only way out.
Simplicity
求祂的國和祂的義
什麼是安全感?
力牆

21/4/2012

求祂的國和祂的義

 「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 6:33
 
 我一直只想要「這些東西」,於是才「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那如同緣木求魚,當然什麼都得不到。

我不明白,於是問祂什麼是「求祂的國和祂的義」。

祂老人家真好心機,花了兩年時間答我。我原以為要幹一番怎樣的大事,但其實祂只想我把眼光定焦在祂身上,先別忙著要說什麼,而是閉上嘴,看祂的示範,然後跟從。

 「求祂的國和祂的義」並不是要我做什麼高大威猛的事,而是為了釋放我。因為當我明白祂,跟從祂,就知道要做什麼,不做什麼,也不被什麼所綑綁,我便得自由。

 「求祂的國和祂的義」的意思:To set you free.

相關文章:
安息
時候到了。
2010年回顧 (咁快?!)

16/4/2012

Simplicity

當生活擁有太多,或想要擁有更多,就會變得身不由己,例如:想追求夢想,但捨不得物質充裕、收入穩定的生活;又或者買華而不實的禮物去巴結權貴,希望對方為自己帶來好處,結果變得貪污腐敗,落得入獄收場。

若人被物質所操控,就無法自由,甚至明知是錯事,都不能拒絕不幹。唯一抵抗的方法,就是清心。

最近我公司有一位前輩要離職,她在傳媒界打滾很多年,深明傳媒的力量,以及這種力量所帶來的誘惑。她提醒我公司做傳媒的同事,要生活得簡樸一點,盡量減少物質的需要,甚至減少「希望擁有更多」的念頭,以致當有人要用物質來「要脅」自己,想要左右自己的報導,甚至要出賣傳媒操守,都有能力說「不」。

正如早前特首選舉,劉銳紹於成報的專欄作品被篡改,由「唐梁都不值得幫」改成「兩人中揀,寧揀梁振英」。該報的總編輯表示,「事件是當天負責的編輯為配合報章報道而將文章修改」。劉銳紹批評《成報》的做法,並非一般錯別字或文字修飾,而是扭曲原意的篡改,是偷樑換柱、強加於人的杜撰,違反新聞和言論道德原則的強姦。

香港記者協會事後發表聲明:「繼《信報》東主受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官員致電意圖干預新聞自由之舉後(有報道指,曾有中聯辦官員致電《信報》批評,處理候任特首梁振英負面新聞的手法不當,嚴重打撃新聞自由及編輯自主),傳出《成報》自我審查、擅自竄改專欄作家文章之事,已令人警覺中方官員肆意侵擾新聞自由已到了明目張膽的程度,亦反映中方官員視香港人珍視的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如囊中物的錯誤態度。」

當然,我們無法証實有政治勢力想左右傳媒的報導,但作為監察政府,捍衛言論自由,報導事實真相的傳媒言論空間不斷被收窄,甚至因種種壓力而自我審查,我們的香港將會變成怎樣?

其實回想自己所擁有的,是不是超出需要?很多都只是為了滿足慾望而買的,但人卻被這些東西所綑綁,以為失去了它們就不能生存,但其實我們真正需要吃的穿的花費的,實在有限,只要能分辨到哪些東西是真正需要,生活就可以變得很自由和簡單。

資料來源:
香港記者協會譴責《成報》竄改文章
劉銳紹投訴成報篡改專欄文章變成「挺梁貶唐」

相關文章:
活著但是沒靈魂
No more regret
為什麼你要做?
現在就是最好
Dare to be different.
Copy of the copy
夢想就在轉角處

13/4/2012

用夢想去搵食

一提到追求夢想,別人第一個反應多數是:「邊搵到食呀?」於是一係鐵了心不追夢,一生安穩平凡地做人,一係有心理準備付出沉重代價,無前途、無錢途、無得搵食,甚至隨時血本無歸。不過有沒有想過夢想與搵食,不一定對立,也有可能並存?只要你真心熱愛你的夢想,就會想盡辦法用夢想去搵食,最後你會發現,原來夢想都可以搵到食。

最近要拍攝今年DJ班的宣傳片,與不同的團體合作,其中一個叫Secret Tour HK,是一個介紹本地鮮為人知的景點的組織。當天跟他們參觀了幾個灣仔的重建和保育項目,認識本港的城市規劃。他們所舉辦的活動大多都是免費,而組織負責人為了專心發展業務,甚至辭去廣告公司的工作,我問他:「你們怎樣維生呢?」他回答:「要維生是不容易的,主要參加者的打賞,所以收入不穩定,有時很多,有時連車錢都蝕埋,但為了想讓更多人認識香港的不平凡之處,所以賺少d都要做。」這個組織成立了一年多,如果要蝕做,無可能捱到今時今日。雖然組織負責人沒有講詳情,但透露經營此組織維持到成本,只是比以前做打工仔時賺少了而已,消費的習慣亦因而改變。他由以前吃晚飯等閒花上兩百多塊,到現時規定自己每餐晚飯只能用五十元。雖然少了錢用,但換來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你認為划不划算?



怕跌怕痛怕樣衰怕醜怪
怕個世界覺得你奇怪

怕未做過想法太kai

太遠太怪太出軌太踩界

太過多D世俗道理

太現實太低估自己


如其成日發夢希望夢想成真,倒不如認真d做返d嘢去實現夢想,可能係食少幾餐自助餐,買少幾件衫,去少了幾次旅行,生活係就係「差咗」,但同時少咗制肘,等自己有更多空間去追求自己喜歡嘅嘢。夢想,唔一定淨係喺發夢嗰陣先會出現!

相關文章:
突破DJ訓練課程 2012:夢想
08年學員亞瑩 x Secret Tour Hong Kong
活著但是沒靈魂
No more regret
為什麼你要做?
現在就是最好
Dare to be different.
Copy of the copy
夢想就在轉角處

11/4/2012

突破DJ訓練課程 2012:夢想

今年是第十二屆「突破DJ訓練課程」,每年有20位新新DJ,加加埋埋已經有超過200個學員。但人多還人多,真正入到行的人,卻跟學員的人數成反比。這是不是代表這個課程失敗?


這要視乎什麼是「成功」的指標。

如果以「成功個案」為衡量標準,衰d講句,我勸你都係參加其他DJ訓練課程吧,可能仲有機會入行。(雖然我們都有學員入到行,但「結婚唔包生仔」,入唔入到行,最終講求際遇與能力。)

但如果以後生仔女能夠了解自己的強與弱,找到屬於自己前路,認識something more than DJ等價值轉化為標準的話,這裡可能勉強合格。

雖然不是個個學員都可以入到行,但我不認為要每個學員都入到行,做到電台人,才叫「實現夢想」,因為夢想會隨著年紀和經歴不斷地改變。可能一開始,學員以為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但經過接觸和嘗試,在一次又一次寫稿和開咪之後,才慢慢認清自己的愛好,開始認識自己是誰,在乎什麼,關心什麼,為什麼要關心,再真正思考自己的夢想到底是什麼。

學員之中,有些由最初想做DJ,到後來投身其他傳媒或升讀相關的課程,有些做了社工,有些則做了老師,有些甚至做一些跟傳媒無關的工作!可是,這代表他們的夢想沒有實現嗎?我可不認同,因為他們在這裡認清了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路徑,向著真正的夢想邁進,不就是一小步一小步地實現夢想嗎?反正做傳媒的目的,就是溝通,只是他們與「聽眾」的溝通平台不同了,由電台節目變成他們的生命,用自己的生命去盛載訊息,做自己生命的節目主持人。我認為這比學懂任何技巧、比每年有x個人入到行都更重要,因為生命的轉化遠比數字更實在、更有意義。

其中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學員是亞瑩。她是2008年的學員。完成了一年的培訓後,她一直在這裡幫手,義務地帶著新人做節目。見到她慢慢建立大將之風,可以就師弟師妹的功課表現而給予意見,我感到很高興。而且她還從咪後跳到台前,擔任「突破」的『逆旅先鋒』的開幕禮司儀,雖然她口中不停說「很驚很驚」,但依我看來,她是淡定而有台型,呵呵!

(圖右為亞瑩)

雖然她的工作跟廣播無關,但她沒有就此暫停思考自己的路,依然找尋自己的喜惡愛恨,不斷開拓和豐富自己的體驗。她早前跟一個介紹香港不平凡之處的本地團體,參觀一個她熟悉不過的地區,換了眼光,轉了身份,她又有何體會?

9/4/2012

別因為失去而哭泣,應為曾經擁有而乾杯

也許因為我是孻女吧,爸爸自小很疼愛我,所以我很害怕愛護我的爸爸會離世,有時候傻得夜半想到這裡便會哭。

去年,我爸爸因為意外而離世了。

後悔,懊惱,難過,不捨等複雜心情湧現心頭。除了哭,沒有別的可以做。

哭了一年,最近我終於鼓起勇氣跟媽媽收拾爸爸的文件櫃,面對他已離開的事實。打開他的櫃筒,發現內裡井井有條地排列著各種文件,例如:水電煤的單據和收條,各項開支和收入的紀錄,甚至全屋電器的說明書!雖然有些文件已是十年前,但爸爸仍妥善地它們收藏好,全都一目了然。看著他的物件,雖然還會因為他的離開而感很難過,但見到他曾為了打理成頭家而付出不少心力,感到很溫暖。爸爸雖然走了,但他的一生沒有白過,因為他留下了最美好的回憶給每個子女,我要為曾經有一個如此愛家的爸爸而乾杯!



這首歌的mv中,講一個人在臨終前回看他的一生:讀書時,上課不留心被老師責罰;做打工仔時,遇到生命中的女神;同女神結婚,生埋成竇化骨龍;仔大女大,駁嘴駁舌;退休後,同成班老死一齊遊山玩水,繼而一個又一個老死「行咗去」。其實大多數的人,一生都像mv中的主角一樣,如此平凡而毫無驚喜,但因為遇到很多愛惜自己的人,而自己又去愛惜別人,他的一生便不再沒有意義。但願你我走到生命盡頭時,能夠像他一樣,可以乾一杯慶祝此生不枉過而離開!

(每次看這mv,我還是傻傻的哭了。)

相關文章:
活著真好
失去一些,得到一些。
Loneliness

6/4/2012

復活節。快樂


能力和力量,都是祂賜予和添加,不是出於己力,盡是恩典。

4/4/2012

「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

你有沒有試過努力儲印花,最後發現所換來的東西,其實幾無謂?
又有沒有試過忙讀書,忙玩樂,錯過了與重要的人相處的時間,最後恨錯難返?

我們都在追求自以為很重要的東西,例如:成績、業績、利名,物質,但在死神之前,我們才會發現,什麼是真正重要。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講作者投身社會後,忙於工作而忽略家庭,直至他重遇到大學時的老教授,而他的老師只餘下幾個月的壽命。他們相約每個星期二「上課」,談各種人生課題,其中一項是「死亡」。



老教授所患的病,跟物理學家霍金一樣,是神經系統的重症,肌肉會慢慢萎縮,最後死亡。當病情愈來愈嚴重時,老教授要倚靠氧氣機才能呼吸,甚至不能離開書房半步,只可以透過房中的窗去看風景,感受世界的變化。雖然如此,他說他比作者更懂那扇窗的價值,因為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反而會專心地欣賞花兒的綻放,留意樹木的變化,享受世間的美好,彷彿眼前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第一次,一切都有新鮮感。雖然老教授快要死了,但他更懂得活著。因為他知道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比每天東奔西跑,卻看不到週遭的美麗,更為重要 ,於是他說:「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

最近,我跟朋友到公園散步,大家坐下來,靜靜的感受週遭的環境,看到湖水上的月亮倒影,聽到風聲、蛙叫、流水聲,嗅到花香、湖水味,這是我平日不察覺的大自然美景。我還聽到祂說:「你自以為每天為我的國度而打拼,但其實我根本不在乎。來來來,看看這個我所創造的世界吧。」我每天忙忙忙,自以為好威風,但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錯過了跟朋友相聚的時光,沒有享受眼前唾手可得的幸福,值得嗎?

可以的話,想一想「如果此刻要死了,我最想做什麼?」,或許你會知道什麼才是真正重要。

後記:
我的language exchange partner要我寫一篇短文,我用英文介紹了這本書,哈哈 :D

2/4/2012

熟不拘禮?


『小丸子』對友誼的大智若愚:「我經常損你,是因為我相信我們的關係。」

若你的朋友夠膽「肆無忌憚」地直話直說,是因為你們之間的友誼夠深厚,承受得住這種「衝擊」;若只是一般朋友,相信對方也不會冒險直指你的不是。因為知道自己跟對方有深厚交情,相信就算言行再「放肆」,都不會觸怒對方,是信任和當你是真朋友的表現。

可是,朋友變得熟絡,是不是就可以「唔駛吓吓就住就住,想點就點」?

我有一位同事,我們的關係不錯,不過他很喜歡跟我開玩笑,經常取笑我的身高,又笑我肥,甚至自彈自唱一些他創作的歌曲來取笑我!時常把我氣到半死!不過,我知道他並沒有惡意,只是鬧著玩,所以即使他如何取笑和作弄我,我都沒有放在心上。

有一次,跟他合作主持網上節目,談到拍拖問題,他在鏡頭前說了一些「你咁嘅年紀,都仲未有拖拍」之類的說話,見我臉色好像一沉,又沒有即時還擊,以為刺中我的死穴,於是不敢再亂講說話,「夾腳地」完成節目。

之後,從來沒有送過禮物給我的他,竟然買了一份小禮物給我,以表歉意。



那是一個外型似生果電話的鏡盒,電話屏幕還特地貼上全部門同事的相片,裝成生果電話的軟件程式,很花心思。而事實上,我當日根本沒有嬲過他。他以為我黑臉,可能是因為我當時正集中精神思考如何推進節目,而沒有在意他的說話,亦不認為他的說話有惡意攻擊成份,所以當我收到那份小禮物時,感到有點不明所以,但心裡還是高興,因為那位同事不會以為大家熟絡,就沒有底線,可以不顧我的感受而任意開玩笑;沒有因為熟,而忘記要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




即使我哋係好朋友,即使我哋係好熟,即使你知道我唔會嬲,但係都係有d嘢唔該唔好做,例如:唔好喺我訓緊教嗰陣打電話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