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014

嘉賓主持


由11月開始,節目有嘉賓主持參與。

點講好呢?嘉賓主持這回事,原本就在我的計劃中,但比我預期中早出現,一切或者是時也命也。如果不是過去一年瘋狂地訪問嘉賓(?),今日就不可能走到這一步。因為一年前的我,太害羞了,世界太小了,要是當時就推行嘉賓主持制,我想必搞到一鑊泡(!)。一年下來,跌跌碰碰地累積了一點經驗,走過之前我以為無法完成的路,遇到一個又一個有趣有理念有心有力的嘉賓,其中有些比較投緣,而且他們所熟悉的題目很值得繼續發揮,於是節目進入另一個階段,每月就四個常設話題深入討論。(明白到如果想搵到幾個投契的嘉賓主持,先要認識九萬位嘉賓!哇哈哈!)

有嘉賓說這是一個journey,無錯,這的確是一個旅程,因為其實四個題目我都不太熟悉,幾乎是由零開始。每一次傾節目內容時,我都像個傻瓜地問東問西(主持就是要從聽眾角度出發問問題!<--詨辯),同時我都學到很多新東西。因為今次合作模式改變了,除了要不時傾節目內容,還因為每集都有學員要體驗與主題有關的東西,要跟嘉賓商討,所以較多機會跟嘉賓們接觸。他們每一位都在實踐自己的信念,他們的生活就是信念的呈現,所以即使我用不同的方法問他們問題,他們總有辦法把答案和生活扣連,以日常生活為事例解釋他們的理論,深入淺出,好厲害!

不過講到尾,這種合作模式我還是第一次做,其實心情有點忐忑(?)

有一天,我跟負責開咪的義工傾節目大網…
我:「老實講,我都唔知點做 (?) 」
義工:「唔緊要啦,舊年轉依家呢個新主題嗰時,都唔知點做啦 (!) 」


Well...走著瞧吧!相信明年回望時,又會覺輕舟已過萬重山,哈哈!

15/10/2014

Spoiled child

I mentally prepare for working alone. I have a team, but I don't have workmate…(thousand words typed and deleted) it would be the best, who knows?

靜候

某次到旺角坐,一位第一次相識的人問我:「你的vision是什麼?你想透過你現在所做的達到什麼目標?」

我當堂啞曬,原因有二:第一,一個陌生人竟然單刀直入問一d咁深入的問題,第二,對方竟然一開口就問中我最近經常思考的問題。

我下意識的反應是搬一些說法來充撐(?)場面,但心底卻清楚知道那些不是真正的答案。

這是我第二次跟陌生人傾偈,就被點出問題的核心。上一次是去cafe language exchange,對方叫我放心給上帝,"let it flow",今次就叫我找出自己passion所在。以往我會要自己很快就找到答案,但今次我知道要安靜,要等候,聽自己心裡的呼聲。

慢慢來,即使旁人說「你太慢了!」,還是得要一步一步的走,因為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

7/10/2014

關鍵

突然明白,有時糾纏多年的困局,其實問題源自自己,是自己把幸福推走,只是自己毫不發現,還怪責上天待薄自己。

想改變問題,先要改變自己。

22/9/2014

Begin Again (含劇透)


我喜歡這電影的結局:女主角跟男主角曾經日對夜對,合作無間,彼此分享過song list,從音樂窺探過對方的世界。二人明明有著似有還無的感情,相信彼此都感受到,否則女主角怎會帶男主角返屋企?(最衰係同屋的肥仔忽然跳出來阻住地球轉!)。可是他們最後什麼都沒有發生,選擇分道揚。男主角與前妻和好,女兒又變乖了(?),而女主角雖然最終還是孤身一人,但總看清自己與前男友身處不同的生命步伐,一切不可能重來。

在男女主角要分別的一刻,二人擁抱,四目交投,有些說話其實心知肚明,但亦知道不能講出口,一切只能收於心底。原來感情很講timing,錯過了就不能回頭。原來有些人即使再好,但彼此步伐不一致,或生命處於不同的階段,都不可能走在一起。即使再喜歡,也只能放手。唯有放手,才可以有新開始。

我喜歡電影在這種含蓄的氣氛中作結,沒有為了大團圓結局而夾硬要男女主角成為情侣,令結局顯得不落俗套。

電影最後一個鏡頭,女主角不發一句地踏單車,她的眼神彷彿在說:「好,重新開始吧!」

也許她在想曾經心動卻沒有走在一起的男主角,又或者想起以為可以再續前緣卻漸行漸遠的前度。原以為抓到幸福了,卻一再落空。是的,總有點失望,但還是要走下去。

當然,這些都只是我的猜想,可是有些事情,不用說穿,毋須明言,淡淡的帶過,一切在心中。


(片末就是我提到的last shot)


原以為抓到了幸福,但最終落空,這份淡淡的哀愁,除了自己默默承受,還可以跟誰說?

每次以為就是他了,卻又不是。希望、失望、再懷希望、又再失望...有時都不敢再抱希望。

說到底,還是自己濫情吧(?),好容易以為某個人就是生命中的那一位。

朋友說過:「跟自己投契的人可以有很多,但能夠跟自己走一輩子的人,可能只有一兩個。」

還是容讓自己多花一點時間,靜候、等待,隨著生命的步伐前進。

慢慢走,來日方長。

20/9/2014

膽小

最近覺得自己細膽了(?),去不同地方都想有人陪。懷念那個心口掛個勇字就去、乜都敢死的自己。

如果一個人都不敢四圍闖,做人咁鬼悶,又點會吸引到人跟你一齊去玩?所以,我還是會乜都去試,繼續拉闊自己的世界。



6/9/2014

Patience

這是累積期,今日所經歷,是為了將來。

現階段要學習鍛鍊十八般武藝、擴闊視野和道行(?)、廣結人脈、認識自己的長處和限制、培養想象力、策劃力和膽量、學習聆聽和思考,開放自己與別人合作、接納和相信自己是怎樣的人、以及懂得作出正確的判斷。

願上天賜我謙卑的心,叫我有耐性地等候自己成長。

Patience now,  frustration is in the air,  and people who don't care,  it's gonna get you down,  and you'll fall,  you'll hit a wall,  but get back on your feet,  you'll be stronger and smarter.

3/9/2014

一直

是咁的,我一直都想成為有文藝氣息的女生,就是陳綺貞那一種(想做女神?別發夢好了!)。可是,由於性格和體型(?)的局限,即使我努力裝出一身輕柔的神態,還是無法營造文藝青年的氣味。

又,我一直想成為有深度思考,對社會現象有反思、有批判的知識型人。然而,一翻開講各種主義的定義和概念的書,轉間眼,我的思緒就飄到外太空。即使努力攻讀文化研究的課程,最後都把所學的還給教授們了(嘥錢嘥時間!)。

再者,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保守、拒絕改變、亦害怕改變的old seafood。老實講,我真係好怕陌生人,要我認識不同的人,去試各類新活動,其實真係好驚。如果有得揀,我真係唔想去。

不過,今日竟然有人同我講,認為我是一個冒。險。家!敢於跳出自己的comfort zone,挑戰自己的弱點(?),去試各種新事物。雖然口裡說害怕改變,但其實在每天的生活裡,進行一場又一場的冒險,走向未知的領域。對方讓我看到從未認識的自己,令我知道自己其實比印象中勇敢,實在太震撼了!

雖然我做唔到陳綺貞、做唔到文青、又做唔到學術人,但我可以做到的,卻是他們做不到的。接納自己的限制,接受一個從未想像過的自己。

這一年,回來做自己。

港嘢

上星期,第一次跟朋友參與支持本地農業和日用品的組織-「港嘢」的飯局。他們通常每個月有兩次飯局,地點多數在佐敦的KUC Space。大部份的食材,都是跟本地的農夫或生產者取貨。因為有需求,才有供應,本地的產業才可以有起色。

 $148的晚餐,包括:前菜、湯、三餸連飯、甜品(當晚是西瓜和石榴),另外加 $12的話,更可以有飲品(當晚是紫蘇葉飲品)。無肉不歡的朋友可能會失望,因為全餐都是素食。吃素夠環保,而且負責人告訴我,處理食材也比較簡單,哈哈!很現實的原因~

(當晚的餐單)
 (相片來源:港嘢

平日我甚少食秋葵,因很怕它滑滑的黏液。雖然它現在當造,但始終興趣不大。不過當晚加埋金針花煮湯,味道倒變得可口。主菜有杏鮑菇,很惹味;勝瓜很清甜,食落d皮(?)比較薄,不像平時在街市買到的勝瓜咁厚皮;南瓜蒸豆腐,有豆香,很驚喜。喜歡澱粉質的我,最關心作為主糧的米飯,當晚選用的是本地農夫種的糙米,蒸得剛乾身,米香十足(很羨慕煲飯叻的人啊,因為我煲飯唔係唔夠水,就係太多水!)。由於食材都是農夫辛辛苦苦種出來,為免浪費食物,怕辣的我連伴菜的炒辣椒都吃了(最後還是太辣,只能食到一片,嗚!)。我認為晚餐的份量剛好夠女生食,不過對男士們而言,可能少了一點,如果可以「加飯底」就好了!呵呵~

KUC Space的環境寛敞,可以靜靜地跟朋友吃飯談天;到聽分享時,又可以拎住杯飲品邊聽邊飲,又可以隨時走去吃生果,很free。

可能有些人會認為晚餐的收費有點貴,甚至覺得百幾蚊已經可能食到鋸扒,好像不划算,但有些東西比錢更重要:透過食物,吃下當造的食物,品嚐本土食物的鮮,亦因為「港嘢」跟農夫建立了關係,知道蔬菜是怎樣生長,就吃得安心,也在餐桌上認識蔬菜不只是生菜和菜心,而是有很多種類,就更明白新界東北的農地對我們每一個人是何等的重要。守護那裡,就是守護你我的健康。(當然啦,未食過,又真係覺得有d貴 ;p)

同場還有農夫分享,又介紹不同的本地生產單位,讓我們認識本地生產者的處境。因為很多人會買大集團的產品,而他們又沒有太多錢做宣傳,所以即使產品質素不錯,亦難以開拓客源。於是我就買了手工皂和據聞對身體非常有益的黑蒜(雖然本人最怕吃蒜頭),算是為了支持本地生產者吧!(其實根本就係想買嘢!)


他們九月只有一場「今晚,我約咗港嘢食飯!」,可以試試啊:

11/8/2014

有兩種快樂

有一種快樂很易得到,買買東西,吃喜歡的食物,玩玩遊戲,只要肯比錢,幾乎就可以得到,但來得容易,去得更易,快樂一回兒,就煙消魂散;
另一種快樂,卻要付出努力,用心地堅持,不會一時三刻就得到,可是一旦得到了,就會持續好一會兒,心中的快樂很踏實,而且即使快樂過後,要再次努力才能再次擁有這種快樂,還是會繼續努力。

當想要放棄,捨難取易時,願我會咬緊牙關,為得到踏實的快樂而堅持。

6/8/2014

Heading to next stage

或者有些人認為去年停辦一直舉辦的課程,是一件很可惜的事,但今日重開課程,心裡的那一份踏實令我明白,過去一整年的「暫停」,是正確的。因為停下來,令我有機會抽身看清所處身的局勢,克服心中的恐懼,尋找屬於自己的步調,建立合作的團隊,想清楚為何而做,這些都讓我有力走更遠的路。

在此之前,我是很氣餒的,因為不明白為何要繼續做下去,也不知道如何做下去。然而,祂不斷派天使告訴我:「祂與我同在」,祂只要我擺上信心跟隨祂,擁抱路上的每一個可能,He will show me the way。雖然不知道下一步是什麼,但隱隱約約的感受到,正邁向另一個階段,一個我從未想像的未來。我既驚驚地,又有少少期待。

人的決定可以出錯,但神的帶領卻決不會有錯。

我知道,I am on the right track.

19/6/2014

我要「含笑而終」

2/6/2014

哥德堡

我很喜歡瑞典的哥德堡,一個不算太遊客的城市,可以見到本地人的生活。交通網絡比丹麥簡單,而且規劃清楚,基本上我來到一天之後,就已經知道各處大致的座向,可以見車就上。這裡的人也比丹麥人輕鬆、友善一點,比較肯幫人(可能是我之前未遇到好人吧?),物價也比丹麥平(?!),在這裡的幾天是整個行程之中最輕鬆愉快。我會想念那些河邊、那些太陽、那些音樂,那些市集…在回去哥本哈根的路上,我已經想要再來瑞典了。

18/4/2014

應該

最近明白沒有「應該」。

不要期望別人「應該」怎樣對待自己。

要是對方待你不薄,便該感恩。若別人對你很差,要理解這是人生常態,但不代表要默默承受別人不合理的對待。如果可以的話,離開、move on,可能是一種解脫。

不要認定「應該」怎樣生活。

很多人會說:「你應該做xxx種類的工作」、「你應該xx歲結婚,xx歲生仔」、「你讀咗咁多書,應該xxx」、「你應該要買樓」……那只不過是千百種生活方式的一種。

不要認定別人「應該」是怎樣的人。

見到人食煙,就覺得對方應該是壞人、見到對方斯斯文文,就認為他是好人、知道別人有信仰,就覺得對方應該行為如同聖人…

「應該」規限我們如何看待人和事,假設世界本該怎樣怎樣,令人看不到豐富的可能性。其實很多事根本沒有應不應該,因為世界不需要因應我們的規律去運轉,別人亦不用按照我們的指標去過活,所以不要太執著「應不應該」,或在乎別人那些「應該」,或在意別人如何過他們的生活,只要管好自己的生命,讓自己舒服、快活地生活,就已經好夠。

31/3/2014

尋找快樂村

跟三月節目嘉賓「尋找快樂村」的相遇,都幾「做戲咁戲做」。

話說有一次,我跟朋友去某餐廳打邊爐,以為有平價火鍋食,但點知原來是該餐廳的電影分享會活動,即大夥兒看完電影,再一起打邊爐,讓本來未必彼此認識的人,有機會坐低食餐飯,傾o下偈,認識o下。

快要餓扁的我們決定不等電影結束再打邊爐,在其他人還在看電影的情況下,先行「頭圍用膳」(<--貪吃的人)。在我跟朋友們吃得興起時,有兩個笑容滿面的女生「搭枱」。我的朋友看了她們一眼,便說:「我o地係咪喺邊度見過面?」(如果不是因為我朋友是女生,我會以為這是搭訕的技両)

就是因為這一句多數在電視劇才出現的對白(你知啦,我好少去蒲),我認識了尋找快樂村」的Yan和Maggie。


尋找快樂村」的Maggie(左二)Yan(右二)

由去年年尾開始,這兩個女生四圍去收集受重建或發展影響的鄉村/舊區的故事,一些是來自受影響的居民親自講述,有些是來自相關書籍或短片,然後她們就以劇場方式去表演這些故事與見聞,記錄香港上一代和鄉村的故事。

每次演出大約45分鐘,她們為了找材料表演內容,要看很多相關的資料,可是愈看愈心痛。在節目前跟她們訪談,Yan提到她看《推土機前種花》一書時,讀到一位住在深水埗的伯伯,平日每天都會到由兒子接手經營的車房,在門口位置飲茶,消磨日子。可是,後來社區要重建,伯伯就要搬走,不久之後他便過身了。Yan說很多公公婆婆都在搬離自己的社區後,就會離世。因為他們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地方,一下子要重新適應起居飲食、日常生活的網絡,也沒有見慣見熟的街坊,你叫老人家怎能習慣?身體是最誠實的,人脫離自己的根,不能適應新生活,肉身就會有反應,結果就是死。

Yan說到這裡時,眼眶有淚水打轉,知道她內心很激動,很不憤。
房間也靜下來。
(我很少見到如此真情流露的嘉賓)

其實不甘心的,又何止她們?只是做小市民的我們很無力。
講程序,講法律,發展商嬴曬,我們可以做什麼?是否只能認命?

她們去收集不同的故事,例如:鄉村村民小時候的頑皮玩意、意想不到的生活智慧,令人又驚又喜;因社區要發展,居民家園被毁...又四週去表演,令人反思:「為何要發展?為何要這樣發展?」,這些很基本、很簡單,但又令人答不上來的問題

然而,這些可以改變什麼嗎?

她們說,未必可以帶來重大改變,但至少讓人知道曾經有這些人事物存在,而且希望能夠刺激到別人,用他們擅長的方法去記錄香港的美麗,令更多人知道這些美好正在(被)消失,大家一齊去想方法去捍衛和守護。

我覺得她們的表演像「潘朵拉的盒子」,當世界充斥黑暗和混亂,在盒子裡仍保存著「希望」,讓人見到香港過去的美好,其實將來也可以變得很好-只要敢去改變,哪怕只是一小步。

22/3/2014

赤柬

去完柬埔寨,我帶著很多問號回來。

為什麼赤柬要如此殘酷地虐殺平民?(1975-1979期間,全國約有200萬人死亡)
為什麼赤柬的領袖死得如此安樂?(1998年赤柬領導人波爾布特死於心臟病)
上帝的公義在哪裡?

當我在赤柬秘密處決人的地方Killing Field的紀念塔中,隔著玻璃,與17層高的人頭骨對望時,我想他們可能在被殺時,都有問:「為什麼?」


Killing field裡有很多深度約有一至兩個人高度的坑,其中一個曾挖出450具骸骨,實在難以想像那裡有多少人被殺。


  
男女老幼都被送來這裡殺死,而且用很殘忍的方法殺害。

赤柬的人會把BB摔在樹上,把他們殺死。



其中一個展箱裝著一大盒人骨,因為數目太多,有些還要放在盒外。這些人死得不明不白、無姓無名地埋在這裡,而他們其實是別人爸爸媽媽、舅父、姐姐、弟弟…跟一些柬埔寨人傾過偈,不難發現他們有親人被赤柬殺害,是一件多麼普遍的事。這份傷痛至今仍留在心中,稍一觸碰,就會痛。

眼看到那些被殘殺的人的遺骸時,我無言了,憤怒了。到底這三十幾年來,有誰為這班亡靈討回公道?現任政府要在赤柬發生後30多年,才在國際壓力下開始審訊赤柬的領袖,而他們只有一人承認過錯。

雖然受害人已化成白骨,但他們的冤屈,卻不會消失,人民也沒有忘記。
 

我實在不明白,也沒有答案,只能仰望上帝,憐憫柬埔寨。

本來還想再寫點什麼,但因為太沉重,要回一回氣才能再寫。

1/3/2014

自殺島

每次看漫畫《自殺島》 ,都有一種被騙的感覺。
因為這部漫畫不如書名和封面般恐怖,反而十分積極。
次次看都虛驚一場。(不代表我想看恐怖o野)


故事是講一班多次自殺不遂,最後被國家送去一個杳無人煙的島嶼,任由他們自生自滅。而他們原本在國家中的身份,也會被銷毀,即在記錄上從此沒有這個人。

一班自殺的「慣犯」,去到一個無王法的地方,要生要死,悉隨尊便,不會再有人阻止,所以當主角和其他人去到自殺島後,有部份人馬上了結自己的生命,但有一部份人選擇在島上求存。

一班多次自殺的人要找方法生存,聽起來真荒謬。在沒電沒水沒食物沒王法的地方生存,談何容易?不難想象,物資短缺,人性的醜陋就會出現。強姦、搶掠、欺凌、殺人...一切你可以想象的惡事陸續發生,在這種環境下,如何生存?

主角一開始就萬念俱灰,可是當他見到有人自殺,甚至有人慫恿他一起結束生命。在生死關頭,他心頭竟然浮現「不想死」的念頭。為了尋找活下去的原因,他決定一個人上山打獵。在山中,他遇見一群鹿,在青草地上吃草、在河溪飲水,雖然牠們不懂說話,但全身散發著生命的氣息,一種尊貴而有生命力的感覺,震撼主角的心。

為了活下去,他用以前學過的射箭知識來捕獵,幾經辛苦,終於捉到一頭鹿。但平日甚少屠宰動物的城市人,要下刀解決一頭受傷的鹿,任誰都會於心不忍。可是,這是「唔係你死,就係我亡」的情況,所以主角就為鹿兒引刀一快,讓牠痛快上路。
 
主角殺死可愛的小鹿,是衰人,對不對?但其實鹿兒和人類都是世界的一部份,鹿兒生存就是為了供養世界,牠的死亡令另一個物種得以存活。主角在吃鹿肉時,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他存著感恩的心,去多謝動物的犧牲,把動物獻出的一切盡都善用。

「要生存下去!」 ,這個簡單的理由,就是要活著的原因。

主角領悟人類是世界的一部份之後,他就明白要好好感謝大自然的付出,亦要妥善管理大自然。不是任由動物繁殖,就是好事,例如:山羊過多,就會吃光山上的草,甚至農作物,所以捕獵動物也是維持生態平衡的方法,只是不能過份獵殺,只取所需就足夠。

這裡每一個想尋死的人,都有一個悲傷的故事,令他們再三想了結自己的生命。這班人由最初互不信任,到經歷爭吵、意見分歧、氣餒之後,慢慢在島上建立了小社區,各人分擔不同工作,人人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努力地讓自己生存下去。他們在一個本來沒有希望的島上,竟然找回生存的動力,又回歸生命的原點,認識人與地土的關係,勇敢審視自己的幽暗、再次信任別人和群體,我覺得很奇妙。

(雖然漫畫作者最近幾期開始,忍不住大篇幅說教起來,但我還是會繼續追看,呵。)

20/1/2014

Book list

今年想看這些書,加起來只有五本,不算太大野心吧?

《我們最幸福》
在離香港不遠的地方,竟然有一個「與世隔絕」的國家,那裡的生活是怎樣呢?


《戰後歐洲六十年》:(共四冊)
去完歐洲,看過納粹德軍在二次大戰時所做的事,以及那個年代的政治、經濟的環境,我就覺得現在世界之所以會這樣,是受那個時代所影響的。要認識現今政局,先要由20世紀初開始(!)

12/1/2014

開心o野

有嘉賓說:「你o既節目係我接受過個咁多次訪問之中,準備得最充足o既一個。」

坦白講,係有d開心o既,呵呵!(撒花)

https://www.facebook.com/breakthrough.radio

所以,我會繼。續。努。力!吼吼!

11/1/2014

龜2

有時我約了人在旺角等,但又未夠鐘的時候,我就會去金魚街睇烏龜,各式各樣的烏龜都愛看,最喜歡見到牠們精精奕奕地爬來爬去。

有次,我見到水族店職員捧了一箱剛沖完涼的陸龜,打開了龜箱的門,逐一把牠們放入龜箱。箱內的陸龜紛紛以短跑的速度(?)爬去箱門,令職員既要放烏龜入去,又要阻止d龜爬出來,應接不暇,好好笑。


有一晚,我又要等人,我又去睇烏龜。這兩隻小小的刀背龜好可愛,當我看著牠們時,這頭小傢伙又定睛看著我,我覺得能夠跟另一個物種有眼神接觸,很開心!

有關養龜的心得, 這文寫得不錯,如果我當年可以睇到佢就好了,嗚!

5/1/2014


我喜歡「恩」這字。

一切都是恩典。

別人的記掛和愛護,並不是必然,就更應該珍惜。

今年生日,跟好友們度過,一齊玩一齊吃,在遊戲中發現大家不同的才能,互相認識了更多。不論相識了幾多年,還是繼續認識,認識是一生的功課。

由去年開始,收起臉書的生日提示功能,有人可能以為這是「測試誰有心記住自己生日」的把戲,但其實只是我不想被洗版,亦不想收到平日無兩句的人所傳來的「生日快樂」。

這可能變成沒有太多人知道自己生日,這就更能映照自己的心,到底是裝作不在乎,還是真心想平靜地過。

我還是多謝有好友們在乎這日子,有卡有蛋糕有小禮物,實在高興,而最開心的是,好友們的陪伴,因為時間是最好的禮物,謝謝你們作伴。

這一年,沒有目標,只有方向。

4/1/2014

TEDx Kowloon 2013


「平等分享行動」的出現,是因為政府的缺席。

2011年,政府向每位市民派$6000,Benson認為政府沒有善用資源在更需要的人身上,所以他把「不屬於他」的$6000換成物資,分發給不同人士,慢慢就發展成「平等分享行動」。

Benson稱每位參加者為「傻人」,因為他們每個月都到深水涉派飯盒和物資給無家者,但在此之前,他們要先到十間小店買十樣物資給無家者。對於習慣到一間超市買齊所需東西的人而言,可真夠苦。不過,這才能迫使大家走進小店,跟社區的街坊接觸,重新建立社區關係和經濟。

他們的傻勁還陸續有來。

買完物資後,「傻人們」就派飯盒和物資給無家者,還跟他們談天,認識他們的生活。

Benson形容這個活動是「無組織、無架構、不專業、互不從屬、四分五裂、一盤散沙」,但卻有組織、專業、同心合力地在做一件事。

「為何要由不專業的我們負責派飯?專業的人都往哪裡去?」Benson問。

 ======================================

我曾訪問過Benson,聽過「平等分享行動」的理念,所以今次Benson在TED x Kowloon所分享內容,大部份我都聽過,唯獨他有一句話最震撼我:「如果不行動,下一年只會繼續坐著聽TED x Kowloon。」

對啊,行動。

當日的嘉賓,每一個都很有理念,所做的事很有意義,的確大開眼界,但我卻愈聽愈不對勁。

如果我聽完,彷如發現新大陸,心裡激動一陣子,然後生活變回舊模樣,我為何要花錢去聽TED x Kowloon?(因工作關係,我是免費入場的)

如果傳播好意念是第一步的話,接下來就要有行動的實踐,這是重要的一步。

沒有東西比親身經歷,更能改變一個人。

曾聽過同事說:「親眼見過龍尾遍地海星,就不能接受政府說這裡沒有生態價值,要興建人工泳灘。」

親眼去看,親耳去聽,親身去感受,才有能力辨別是非真偽。

愈來愈多人說香港快要淪陷,住不下去,要趕快逃往別國。這可能是真的,但香港是否糟透了,不宜久留?如果人人都走了,這片曾是你我家鄉之地,又會變成怎樣?

我只是一介小鈴薯,不懂大問題,只是我由去年開始訪問嘉賓,認識了很多有趣的人,讓我看見香港可愛、獨特的一面,都是報章雜誌沒有告訴我的。

$0 Free Chat幾個大男孩在旺角同陌生人傾偈,竟然有人肯坐低傾,由結婚為了什麼到誰有權領綜援,大家熱烈討論,又不失彼此尊重,讓我看到香港人其實有看法、和平理性,以及願意交流。

草原地圖又會記錄哪裡有草地,又會搞活動跟網友一齊到草地玩樂。在耍樂之中,發現香港草地之多之美。

前陣子,收到一張DJ班義工的聖誕卡(大樂),對方告訴我自從節目改革後,要訪問嘉賓,令佢認識了社會上很多勇敢向前衝的人,大開眼界,不過佢會不會衝是另一回事(!)。

無論佢選擇衝唔衝,都是好事,起碼在訪問嘉賓的過程中,佢看到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和態度,以及生活可以有另一種可能,這已經很不錯。

如果要讓更多人認識生活可以不一樣,並鼓動他們一步步改變觀念,甚至付諸行動,實際的接觸是少不免的。

電台節目是傳播好意念,介紹有另類生活態度的嘉賓,只是air time少,錯過了便錯過了。如果有機會讓人親身聽嘉賓分享,讓彼此有實際交流和接觸,你認為吸不吸引?

相關文章:
不甘
違反常理
真正的尋味時光
攞著數

1/1/2014

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曾看過一套生物片,講熱帶雨林的生態系統,讓我看到什麼是「建造有時,拆毁有時」。

雨林中,有一種長得很高大的松樹, 由於葉子形狀有利飛蛾結蛹,所以吸引大量飛蛾產卵。當飛蛾幼蟲而出後,葉子就成為飢餓的毛毛蟲的美食。一棵又一棵的松樹被幼蟲吃光了葉子,紛紛枯萎、倒下、死亡。

你以為飛蛾破壞了雨林?雨林從此失去了一片綠?
錯了,只有人類才會推毁雨林,大食飛蛾其實為雨林中其他生物創出一片新天地。

大量高大的松樹倒下了,令雨林打開了缺口,使陽光能透到雨林的底層,矮小的灌木就可以生長。一些專吃灌木的動物,例如:鹿,就有充足和新鮮的嫩葉吃,可以長得飽滿,更有條件繁衍下一代;又有一些細小的動物可以躲在灌木之中,避過其他獵食者的追捕,能夠生育更多子女,間接地令獵食者可以有源源不盡的食物,獵食者亦可以繁殖更多後代。

當雨林中的松樹都被毛蟲吃光了,飛蛾就會在別處產卵,而松樹又可以再次生長,展開新的循環。

看到這裡,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奧妙。當我們以為是壞到不能再壞的情況,大自然會有自己的方法去解決, 倒頭來竟然可以是生機勃勃的結果。

拆毁不一定是壞事,它可以是好事的開始。
總之祂在掌管,讓一切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無論如何,祂一定會「包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