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2010

量化

每年暑假,我又要做節目,又要教DJ班,還要應付林林總總瑣碎的工作,所以我需要一個實習生來分擔工作。為了找到合適宜的實習生,於是我要從好幾位來自不同大專院校的學生中,挑選出候選的同學,再安排面試。在工作繁忙,CV多得眼花撩亂的情況下,最快挑選出誰可以接受面試的方法,就是憑同學的院校和學業成績來決定

我不是認為成績好或出自名牌大學,就等於一定是精英,但作為半個僱主的我,要在一大群素未謀面的人中選出可能合適的人,就只可以憑最最表面的數據 — 雖然不一定客觀,但應該是最快

快—就是因為一切都要快,於是我們無時間,無心機細看人的潛能和內在價值,所以我們習慣把人量化,將人的能力約化成數字,單憑表面數據就決定人的去留

但事實上,單憑人讀哪間學校,成績如何,有幾多張証書作決定,可能隨時看漏了眼

有一年,我公司的實習生崗位競爭很激烈,分別有名牌大學和其他大專院校的申請者,按牌面而言,大專院校的申請者不及名牌大學申請者有利,但我最後選擇了一位成績其實一般,又沒有做電台或拍片等相關經驗的大專院校學生

因為他深知自己能力未必比得上其他申請者,但他勝在夠「知碇」。在面試的過程中,他知道自己「扮叻」(當然也沒有刻意踩低自己),相反他很自然地從自己平日的愛好講出對社會和生活的看法,例如:從台灣劇集對照香港的生活,講到兩地的戀愛觀,這種對生活的觸覺是無法從CV中看見的,要是我單憑CV的資料,我應該不會見他,那麼我便走寶了!

將人的價值量化,的確可以好快知道邊個得邊個唔得,夠晒乾手淨腳,但問題是人的質素是無法量化,如果只用表面數據來分高下,可能隨時會走寶咖!

2 則留言:

Unknown 說...

講得好!

說...

LIKE~!
(不能再說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