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2016

衣著簡史

我跟很多人一樣,有時不喜歡自己,以前是,現在是,但不希望將來是。

某天,我穿上很喜愛的裙子,望著鏡子裡的自己時,心想:「很喜歡現在的自己。」不是因為穿上了漂亮的衣服,而是這時候的我開始明白自己喜歡什麼,亦敢於拒絕或捨棄不適合自己的東西,也有勇氣走出comfort zone。

我的衣著歷史見証我的轉變。

中學年代讀女校,沒有意識要打扮 (著咁靚比邊個睇?),而且家教甚嚴,很少出街,就算要出,多數是牛記笠記。這個狀態一直維持到大學,最多是t恤靚少少,個頭gel得好少少,仍然著牛仔褲多,裙都無多條,打扮老氣橫秋,難怪大學年代可以專心讀書 (汗) 。

剛出來社會工作,衣著簡樸老成,完全不符合年紀,後來去到新公司,老細有次睇到我未入職的相,說:「嘩……以前你成個村姑咁!」

在現職公司的年代,初時我的打扮以七彩繽紛和閃令令為主,仍然少著裙,因為我老是覺得自己腿粗和大屁屁,不可以穿短褲或短裙。同事C與我身高相約,借出她的衣服,讓我發現自己不如想象中的肥壯,慢慢我敢於著裙,更加敢著短裙和褲。

我一直很少著有pattern的衣服,尤其碎花和波點,總覺得素色比較穩陣,怕稍一不慎就出事。同事L就借出她的衣服,又跟我分享如何辨別「少女碎花」和「大媽碎花」,慢慢我的衣服開始出現pattern。不過,我還是比較少間條或格仔圖案的衣服,也許因為我覺得素色衫可以耐看和易配搭。

但我喜歡的素色衣服是穿七彩的,成間uniqlo著上身咁款。有一年,我跟公司到加拿大工幹,回來後一改「七彩蝦條姐姐」的打扮,變成一身灰白藍黑,把一眾同事嚇壞,以為我發生了什麼事。

那時我開始見到「大人的世界」,有一套「大人的衣著」 (真陰功,咁大個先見到大人的世界,之前的日子是白活嗎?),意識到衣著是內在世界的延伸,感到自己太細路仔,想要變成大人,就由衣著打扮入手。

那時還不喜歡深沉樸實的色調,只是努力迫自己成為大人,扮成另一種人,一種(想象中)有型的人。再後來,因工作關係見到更多人,內心世界在改變,慢慢摸索出一種自己喜歡、又著得舒服的色調和風格。也許不是當季最後流行的款式,但經典耐看,也開始學習買質料上乘、剪裁恰當的衣服,也寧願花錢買優質的配飾,因為換配件就好像換了衣服。

雖然曾經歷過村姑、七彩蝦條姐姐年代,但有一件事沒有變,就是我始終喜歡線條乾淨簡單的衣服,最怕左披右搭的款式。

目前衣櫃裡有一堆以前積存下來的衣服,有的是買,有的換回來,有的是朋友送,這些衣服代表著我的過去,有些即使仍然喜歡,但現階段的自己不再適合,就好好感謝它們的陪伴,然後就為它們找新主人。現時留下的,是現階段我喜歡的、適合我的,希望可以跟它們再走一段路。現在我的打扮風格,我很喜歡。

過了這麼多年,我在衣著打扮上,終於趕上正常人的水平。

11/11/2016

練習

最近跟一位牧者見面,對方說:「經一事,不一定長一智--如果中間沒有經歷過整理,就累積不到智慧。」

最近得閒無聊,就會做「如果是我,我會點做」的小練習。

目的:介紹Trial and Error Lab
對象:中三學生

------

大家最害怕的學科是甚麼?是中文的,請舉手。是英文的,請舉手。是數學的,請舉手。是通識的,請舉手。

不如大家又估下我好似你地咁大時,最怕的學科是甚麼?

我最怕的是英文科,特別是講同寫。唔單止我好似你地咁大嗰陣會驚,現在我已經大學畢業,仲有一個碩士學位,我仍然很怕出錯,怕講得不好,怕被人笑。

不敢犯錯,就不會知道錯在哪裡,同埋點樣唔再錯。

一直以來,我以為只要繼續喺中文世界生活,英文講得唔好都無所謂,但原來想令自己個世界闊d,良好的英語能力好重要。於是,我痛定思痛,上網搵下有無外國人教英文。我竟然喺全球茫茫人海之中,識到一個來自瑞典的女仔。她好有心機教我英文,每個星期都花1-2個鐘同我視象通話。她每次都比功課我做,仲好用心去改,話我知錯喺邊。初時我同她講英文文都好細聲,怕被她發現我的gammar錯曬,發音又唔準,但她說:「其實別人不會介意你文法不對,發音不精準,只要你用心嘗試溝通,他們會理解的。」

當有人話比你知,犯錯是沒有問題,就有勇氣嘗試。

之後我去了瑞典探那個女生,還去歐洲旅行一個月。去年再去瑞典參加她的婚禮,她都話我英文有進步。以後每當我驚錯、驚撞板,就會想起瑞典女生跟我說的那一句話。

Trial and Error Lab是一個比人嘗試同撞板的地方,這裡有一些做手作或創作的朋友,他們可以用比較低的成本租一個空間,去實踐心中夢想。但這裡是有期限,因為這個空間只有150日的空窗期,去到明年三月中,這個計劃的第一階段就結束,所以他們每一日都努力地令自己同目標近一點。

你會不會都有一些事情好想做到?不如set一個目標比自己,在150日內「訓身」完成吧!

29/8/2016

「我無做大佬好耐喇!」

今年是第一次八月沒有教DJ班。

過去很多年暑假都要教班,就算想去玩都行不開。雖然是八月才教班,但工作早就由年頭開始:要構思宣傳主題和設計,安排宣傳品在各個渠道見街,又要約嘉賓做分享,仲未計面試、印notes、搵人帶warm game等大小事務...還有,我仲要每個星期開咪做電台節目,要錄音、mixing、約訪問、搵資料同改稿!

以上的工作,幾乎由我一個人策劃,再找人幫忙完成。簡單來說,我是大腦,其他人是手。當時幾乎所有東西都要由我帶動,其他人就算想幫,都未必知道點做。不是說我比其他人重要,反而是如果沒有人幫手,只有我一個人,根本做不來。

但說到底,我還是要做大大小小的決定、做好隨時應付學生搞唔掂就自己頂上的準備、諗定Plan A, Plan B甚至Plan C的打算,以防「可以錯嘅都錯曬」。不知不覺,我形成一種「大佬格」,覺得一切都要自己拆掂佢,但其實做大佬好辛苦,亦不是我的性格。

做大佬容易有盲點,看不到其他人的優點,不讓人有空間進步,不相信別人有能做到。當時有人講過我有霸氣,想必是這個意思。

今年,我所做的節目忽然被中止,轉去新的崗位,由一個人變成一team人。工作時,有人可以商量。自己想不通的地方,多幾個腦一齊jam,慢慢就會想通。滾水淥腳時,大家會互相補位,不再需要一夫當關。我慢慢發現,原來可以不用單打獨鬥,唔駛乜都自己攬上身。

終於,我不再需要做大佬。

然後,許多改變就出現。

今年不用教班的八月,我去了台灣做考察。沒想過可以去外地做訪問,大開視野。比著係仲要教班的日子,根本無時間行開。

當拒人於千里的「大佬力牆」消失,就可以讓人接近。今年,我終於遇上他。

要提醒自己,不要再做大佬(就算要做,都要做外柔內剛的暗盤大佬,嘿)。

27/8/2016

愛與信任


台南的「能盛興工廠」,所有成員都有一種非常接近的氣質,都是一群愛環保、愛土地的人,理念相當一致。可是想法再相同,都有意見分歧,甚至吵架的時候吧?

「有,當然有!怎會沒有。」他們笑著回答。「當心裡有不滿的時候,就坦白的講,直接地表達,講完之後就無事。」

一個群體要長久地走下去,最需要的就是坦白。承認自己的不滿,也學習誠實的表達感受。雖然講出來不一定令關係變好,但憋在心裡都不見得對事情有益。

或者就是這種「有咩就直接講」的習慣,令他們雖然面對很多分歧,但仍然堅持一起合作,經歷大大小小的難關。

講心底話,聽真心話,稍一不慎就容易變成批評和指控,但要是各人都懷著真誠的心去講出內心想法,又相信群體有足夠的信任可以承載,其實坦白的溝通可以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只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面對赤裸的意見,覺得提出意見就是批評;也不是每個群體都有足夠的愛和信任,認為一講真話就破壞關係或無好下場。聽到真話後的張牙舞爪,其實是源於恐懼。的確,要坦白講出意見,先要每個人或每個群體都有相當的愛,才可以免去覺得被人指責的恐懼。

願每個人都可以經歷飽足的愛,除去心中的恐懼,學習真誠的與自己和別人相處。

後話: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在愛裡得到完全,我這樣說不是說自己已經得著,反而是提醒自己要竭力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2/7/2016

不遲亦不早



好時辰先找到你
天公對待我 
真好

31/5/2016

Chapter 2

去年到瑞典參加瑞典女生的婚禮,再去芬蘭和愛沙尼亞。回來後,有一個強烈的感覺:我完成了Chapter 1。

之前幾年,都有去過歐洲,但每次回來都感到不滿足,老是想再去,彷彿在尋求一些東西,但我不知道那是什麼。直至今次我在旅程中,遇到一個韓國女生。

我在芬蘭逗留五天,租住了一間二人房。我沒有期望過會遇到談得來的人,但求不要太古怪,hi-bye式的交流,我都ok。 就在入住的第一天晚上,我跟才第一天到芬蘭,就已經跑了大半個赫爾辛基中央地帶的韓國女生相遇了。她主動的跟我聊起她的見聞,於是我就跟她講一個我此行想要做的小計劃,就是用富有中國或香港特色的東西,跟外國人交換故事,又談到想講「雨傘革命」,雖然韓國也有相關報導,但他們不太明白我們為何對大陸有如此強烈的情緒,於是我幾乎要由鴉片戰爭講起......我又問她韓國的生活,原來那裡的人都面對很大競爭,讀書或工作也有很大壓力,人民對政府有諸多不滿...我們用英文談天說地講了一晚,因為英文不是彼此的母語,誰也不會取笑對方講得不好,大家都盡力跟對方溝通。

途人可以選擇回答其中一條問題,就可以免費得到我的小禮物

我跟她表示害怕在街頭擺檔,擔心途人會有何反應,她就跟我一起去set up檔口,讓我心中沒有那麼怯。事情的發展比我想象中好,竟然有人肯跟我交換故事,韓國女生更在愛沙尼亞(她旅程的下一站)重遇其中一對夫婦,度過了一個愉快的晚上。

我跟她相處了三天,其中有一天,我們一起到一個距離赫爾辛基不遠的小島遊玩大半天。那是我第一次跟一個講英文的陌生人,彷如朋友地相處,談到彼此的夢想、對愛情的想法、教對方用中文/韓文寫自己的名字,也發現大家都覺得跟母語是英文的外國人相處,好像隔了一重紗(原因不明)。雖然彼此語言不同,只可以用英文溝通,但我不再害怕用英文跟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不像以前膽小的我,只敢簡單講幾句,就躲回自己的洞穴去。

在小島上,我們一邊坐,一邊分享小吃,有話想說時就跟對方說,沒有特別東西要講時,就看看海,感受陽光和微風,沒有因為沉默而刻意找話題講,能夠自然地相處。

小島上的花

這次經歷讓我發現自己原來敢於用英文講感受和想法,也準備好與陌生人相遇和相處,無論有人同行又好,隻身遊歷也好,我都感到從容自在,內心踏實無比,我知道自己得到一直在尋找的東西。

我一直以為之前跟瑞典女生學習英文一年多,第一次去瑞典加獨個兒歐遊一個月,已經是「畢業旅行」,放下講英文和面對陌生人這兩個心魔,殊不知原來我用了五年時間,才真真正正完成Chapter 1。

可能講你都唔信,抵港後拎行李出關時,我聽到一句:「你畢業了。」

當時我還在想,完成了Chapter 1,就代表進入了Chapter 2,學習新功課,希望今次可以快點完成。想不到接下來的發展,真的快到嚇死人!

Year of Change

明天踏入一年的一半,但未夠半年,我已經經歷了七個改變 (唔係一個月一個,幾乎係同一時間湧埋嚟):
1/ 由一個人變成兩個人 (不是有BB)
2/ 由師傅那一代做到我呢一代的電台節目完成歷史任務
3/ 轉部門
4/ 轉工種 (雖然仍在同一間公司做,但工作性質完全唔同,直情由頭學起)
5/ 不開DJ班
6/ 教會小組解散
7/ 用棉條 (簡直覺得相逢恨晚!)

Ok,一切尚在適應中,不過已經好習慣星期六晚可以去玩的日子!Yeahhhhhhhh,有一段好長的時間要星期六晚做節目,無得去玩,現在終於有機會盡情fever❣

今年是改變的一年,相信今年年底回望,會發現過了很精彩的一年。

10/4/2016

Offering

So here’s what I want you to do, God helping you: Take your everyday, ordinary life—your sleeping, eating, going-to-work, and walking-around life—and place it before God as an offering. Embracing what God does for you is the best thing you can do for him. Don’t become so well-adjusted to your culture that you fit into it without even thinking. Instead, fix your attention on God. You’ll be changed from the inside out. Readily recognize what he wants from you, and quickly respond to it. Unlike the culture around you, always dragging you down to its level of immaturity, God brings the best out of you, develops well-formed maturity in you. Romans 12:1-2 MSG http://bible.com/97/rom.12.1-2.MSG

21/3/2016

好不容易

原來幸福已悄然來到,以一種我意想不到的方式。因為經歷過以往的失望、難過和難堪,我不斷的提醒自己要珍惜這份得來不易的福氣,以及不要自以為高人一等,就輕看別人的痛苦,因為一切只是開始,長路漫漫,要走的路還長呢。

28/1/2016

功課

每個人的出現都有原因,有些是為了教精你,以後就會變得醒目。可能我資質不好,同一份功課學了很久才懂得一點點。如果沒有經歷那段日子,就沒有今日的我。面對同樣的事,現在的心態和反應都不同了,開始明白當時所遇到的人和事,是為了什麼。今次這一課,慢慢的學習吧。

20/1/2016

是真的

自從去年去完北歐旅行,我內心變得踏實,因為我知道自己已完成Chapter 1要學的功課,就是講英文和與陌生人接觸,不是說自己的英文變得非常厲害,而是不再害怕講英文,也可以跟陌生人自然地相處。於是,我不再覺得不滿足,想再去旅行得到什麼,而是滿足於眼前的處境。

記得電影"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發夢王大冒險) 的男主角,自從踏上旅程後,平日經常發白日夢的情況不再出現,變得踏實地生活在每一天。

我覺得現在每一刻都是真實的,想要的東西不在他方,而是實實在在地存在我的生命裡。

11/1/2016

開咪以外


我的工作是主持一個電台節目,成個團隊只有我一人受薪。曾經很擔心要是有一天我要離職,所負責的工作該怎辦(畢竟我的工作不是話搵人接手就接到),害怕前輩所創立的江山就這樣毁在我手上(你以為自己是誰呀?)

但有一天我忽然想通了:可能個節目會無咗呢,咁咪ok囉!

當時覺得這件事不會發生,到最後竟然發生!(我一直都知道這個節目之所以能夠存在,是一個恩典)

坦白講,個節目沒有了,我沒有太傷感,反而覺得上天為我做了決定,開展下一里路。或者所謂的「時候到了」,就是這個感覺吧。

回想做節目這一段日子,覺得頭幾年是學習如何mixing、寫稿、掌握做節目的節奏(我竟然夠膽邊學邊做邊教人,真係誤人子弟),還有累積跟義工的關係,要是沒有這一班義無反顧、願意訓身去試新嘢的義工,我實在沒有能力去改革節目。

節目改革的轉捩點是開始訪問嘉賓,由DJ班學生主導節目內容變成向外尋求資訊,與生活和社會走近一步,不再圍威喂,而是與人有接觸,讓一班在主流媒體比較少機會出現的嘉賓,有機會被認識。他們大多數是平凡不過的人,只是覺得生活不一定要依循原有的那一套去做,用個人的力量去做一點點事,令自己的生活-好彩的話,還有社會-變得更美好。

坊間的電台節目,多數是開咪或錄音前才跟嘉賓見面,warm up半個鐘至一個鐘就埋位,有時大家都未清楚對方的故事,就正式去馬做節目。而我這個節目,雖然每星期只有一小時,但製作成本卻很高,會先跟義工約嘉賓見面,傾一次訪問問題,了解對方的故事,再編排節目流程。有時候會覺得為什麼要花這樣多時間去做,但有一次有嘉賓告訴我,我們的節目是他所接受過的訪問之中,最認真做準備的一個。這個鼓勵,我一直記在心頭。

有時候,在事前訪談時所講的故事,比開咪時更感動。

有次訪問「義遊」,嘉賓分享他到非洲做義工時,認識到另一位參加者,對方是一個年輕、有理想和愛小朋友的女生,大家一齊工作一齊玩樂。某天,他們在天台談天說地,還在嬉笑之際,那女生突然倒地,就這樣忽然離世。「為什麼?」,嘉賓跟我一樣,問了上天很多次「為什麼?」,祂都沒有回答。

意外發生後翌日,嘉賓再到事發現場,想起跟那女生昨天才一起坐在這裡,但景物依舊,人去樓空。然後,她看到太陽徐徐升起,就像過往任何一日都一樣,都是那麼平靜溫暖。世界沒有因為少了一個人而停止轉動,世界依舊美麗。

這時候,她想起一句:「能活著,原是要稱頌神。」

那是我第一次跟嘉賓談到訪問之外的東西,想不到對方會分享生命中一次難忘的片段。之後我們還成為朋友,有時會約出來食飯,我甚至曾經厚顏無恥地去她家中留宿。


另一次,我訪問好戲量主席賴恩慈,訪問的時間很緊迫,她邊食沙律邊回答我的問題,但答案跟我在報紙雜誌所看到的差不多。她提到她的家人不喜歡她從事創作的工作,但她考大學時,自把自為地報讀電視電影系,與家人的關係鬥到很僵,最後其中一位家人離世前,問她是否很喜歡做創作,她回答是,家人就支持她的決定。聽完,我說:「所以你一直努力地做創作,就是為了答報家人,讓他以為你傲」之類的說話,她彷彿整個人被電到,說我講中她心中的想法,就開始更用心地回答我的問題。雖然訪問時間很短,但談到很深入的東西。

通常訪問過的嘉賓,我不會再搵第二次(廢事人地以為我無貨),但「草原地圖」是其中一個例外。第一次做訪問,是有關它們成立的原因和經過,當時已舉辦過「草民音樂節」,但還未有「草民音樂營」。事隔一年,我再訪問他們,他們第一次搞「草民音樂營」,之後仲愈做愈有聲有色,覺得好像「睇住佢地大」,替他們高興(關你鬼事!)

我以為做完訪問,跟嘉賓的關係就此告終,有一些的確如此,但有些會keep住合作,想不到竟然還會跟一些嘉賓成為朋友(自己以為係),一齊食飯睇波踩單車,唔知點解佢地會理我,between,多謝他們陪我癲。

我的2016

雖然得啖笑,但「冒險」那部份已經發生,相信今年還是不斷耍樂,但我倒期待「桃花」那部份,哇哈哈!!

目前猶如在迷霧中,未知前路,但相信日後回望,自然會明白現時所經歷的是為了什麼。

10/1/2016

五年

  1. 過去這五年,豐富得像過了一個世紀。
  2. 上天要我學習的功課,一直只有一個:相信祂。
  3. 曾經在乎的、感到難過的、不願放手的...原來在不經不覺間, 我已經釋懷了。
  4. 從前以為做不到,現在我不但做到,還走得比想像中遠,膽子也變得愈來愈大,一點一點地成長。
  5. 以前不明白的道理,好像忽然明白了,也突然明白這幾年所經歷的,是為了什麼。
  6. 用五年時間,我才完成Chapter 1。
  7. 回望昨天,在時間的足迹裡,摸索出老天爺參與的痕迹,祂一直沒有離開 。
  8. 我不再害怕。
  9. 雖然仍然不太清楚,但我知道自己未回答到,不過我知道自己不是完全不知道。
  10. 一直以為自己ready,但其實未。 先處理好心結,才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

9/1/2016

有關美好


去年跟朋友去台灣,參加了一個銀戒指工作坊。導師說我們可以刻字在戒指上。我想了好一會兒,只想到"Beautiful"這一個字。當然不是說自己美麗動人,而是指一種超越時間的美好。

God made everything beautiful in itself and its time.

天下萬務皆有定期,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這種「美好」可以是由壞變好,也可以是由繁盛變成衰敗。我們當然希望一切漸漸向好,但所謂的好與壞,其實只是從人類的目光而決定,事情的本質並沒有好壞之別。

之前看過一套記錄片,講腐壞的能力。他們做了一個實驗,放滿一屋食物,是四人家庭的食物份量,然後等兩個月,由任它們發霉、發臭、生蟲。期間霉菌、細菌、蛆蟲和蒼蠅把食物分解,發出難聞的氣味,整間屋都變得不堪入目。慢慢地,霉菌、細菌、蛆蟲和蒼蠅把食物都吃光,再逐一死亡,然後房子的後花園,長出了植物,最後還結了果實。經化驗後,果實中含有腐壞了的食物的成份,相信是由蛆蟲和蒼蠅分解食物後,再傳播到後花園的植物,然後轉化就成為新生命

相信沒有人喜歡腐壞和死亡,但要是沒有經過這難頂的一步,就沒有轉化和再生。 沒有經歷過苦痛的美好,只是膚淺的美好。在傷痛的盡頭回望過去的困苦,就更明白眼前的美好,是何等的得來不易。

人人都想擁有一切的幸運,擁有所有美好的事情,但原來再美好的事,總有一天會變成衰敗,很唏噓吧?可是反過來看,壞事最終也會變成美好-在永恆的時間裡,一切最後都是美好。(咳咳...好耶L mode)老實講,如果當我置身痛苦和絕望之中,有人同我講「拉勻一世嚟計,呢d都唔算係苦難」,或者「苦難係化咗妝嘅祝福」之類說話,我一定打鑊佢。

只是我不得不承認,當我意識到變幻原是永恆,凡事都是美好與衰敗反覆地來回交替時,就會好好的活在當下,盡力地做好眼前的事,因為不知道下一刻將會變得更好,還是更壞。

God made everything beautiful in itself and in its time—but he’s left us in the dark, so we can never know what God is up to, whether he’s coming or going. I’ve decided that there’s nothing better to do than go ahead and have a good time and get the most we can out of life. That’s it—eat, drink, and make the most of your job. It’s God’s gift. (Ecclesiastes 3:11-14, The Message)


(在2015年最後一天,上天為我打開chapter 2,特此在這裡記下,好讓我日後回頭再看,能稍為明白老天的心意。)